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221节

作者:啾十二字数:3770更新时间:2025-07-16 12:54:17
  陈昭摇着食指否认两人的答案,说:“下午我要竞选电视节目主持人,台里准备在七月试办新闻联播。”
  于知乐二人恍然。
  陈昭没等她们再开口说话,而是吱吱喳喳地开始介绍自己的对手,直到齐二几人归位才停下。
  采访完他,齐二他们又在厂里四处走走,拍些员工们的假期生活的片段,再随机抓个人问些简单的问题。
  陈昭吃过午饭就赶回市区。
  于知乐只陪着齐二一行人拍到傍晚,便把他们交给张文心,随后坐上周岳生的车回市区的家。
  “有他们消息了吗?”她问。
  周岳生回答:“还是没有。”
  于知乐哦了一声,习惯性地打开平台,查看小管家的生命体征。看到一切正常,她悬起的心落地。
  送机前,她从小宝那儿要了小海螺送给于初月。在于初月失去音讯后,她只能通过这个方式确认对方的安全。
  接着,她像往常一样看着一面板的数值陷入沉思,又开始思考这两年里一直困扰她的事情。她怎么也想不懂,为什么小海螺落入于初月手里后,出现三个正常但截然不同的状态。
  “今晚准备做醋溜白菜、清蒸鲈鱼和丸子汤,还有什么想吃的吗?”周岳生的声音将她的思绪拉回当下。
  于知乐从情绪中抽离出来,歪头看他,笑道:“没有了,谢谢贤惠的周团长。”
  “不客气,为于厂长服务是我的荣幸。”周岳生一本正经地逗她,“以后我可等着于厂长养呢。”
  于知乐轻笑出声,问:“那八月中旬有没有时间?齐二说要省城接远洋队。”
  “能空出一周时间,到时我陪你一起回去。”周岳生应道。
  于知乐应好。
  汽车疾驰,两人有一搭每一搭地聊着近期身边发生的事,很快到家。
  周岳生挽起袖子进厨房,于知乐跟在他身后,顺手打开了直播,时不时与观众们互动。
  在过去几年,她都是通过这种零碎机会积攒云币,周岳生也习惯了,还会配合她展示食材。
  “两菜一汤完成了,下一次家常菜直播再见。”于知乐挥手向观众们告别。
  周岳生不知道“镜头”在哪儿,但每次都会与她做相同的动作。
  吃过晚饭,两人出门散步消食,享受着夜风轻拂。
  温馨平淡的日子如流水潺潺,春去秋来,转眼间就到了八月中旬。
  出发前夕,于知乐在宿舍收拾衣服,蓝圆圆提着行李上门。
  “乐乐,今晚我要和你睡。”她放下小皮箱,坐下帮忙折叠衣服。
  于知乐摘掉她衣领处的碎线头,问:“昨儿不是说要去市里帮忙改裙子吗?”
  1973年的夏天,她与于婉琴创办的品牌——蘭在京市横空出世,因独特的风格倍受追捧。由于衣服价格高,百货商场希望她们能根据客人需求修改尺寸,便商量着让她们在其下的改衣部门挂名,顺带给她们提供了一个合法接定制的平台。
  “客人临时有约,改了时间,我让她和婶婶联系了。”蓝圆圆说。
  于知乐了然,之后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听她讲话。关灯上床后,她们继续聊。
  “我爸想让我去港城发展。”蓝圆圆叹了一口气,“他说现在那边更自由,我能有更好的发展,工作室、设备什么的都给我准备好了。”
  于知乐给她分析利弊,两人一问一答,讲到半夜。
  第二天早晨,周岳生从军区来接人。他才刹停车,后座的于迟就醒了,跑到于知乐和蓝圆圆身边问好,爬爬和摩尔跟在他身后。
  十一岁的他身高已及女生们的耳侧,他刚刚完成小学五年级的课程,开启了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暑假。
  于迟与钟爱学习并成绩优异的于越
  不同,他的基础科目成绩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,但他却在文艺类课程中如鱼得水。
  “带上写生本了吗?还有笔和颜料?”于知乐问。
  于迟点头如小鸡啄米,应道:“带了,姐夫前两天还给我买了一套新的,我都带上了。”
  姐弟谈话间,人已经到齐。齐二上了周岳生车,他的伙伴们则由葛泰开厂里卡车送到火车站。
  火车哐当哐当一天,终于停在江省省城,来接他们的依旧是于佩兰和贺有安。
  他们知道齐二几人是来拍纪录片的,非常热情,先是带他们去招待所安置行李,而后请他们去省城最有名的国营饭店吃当地特色菜。
  夜幕降临,一行人吃饱喝足才回到住所,次日天微亮就爬起来。
  远洋队的收获年年突破记录,引得接她们的人逐渐攀升。因此等他们扛着设备抵达时,码头已经被挤得水泄不通。所幸齐二提前与船厂和省城报社联系过,最终还是找到了好位置,没有错过这个盛况。
  于迟没有去前线挤,而是找了个地势高的位置俯瞰,将这番热闹的景象留在了他的画布上。
  当天,所有人没有在省城停留,马不停蹄回了海东镇。
  “老支书联合附近的村子修了路,不仅方便周边村子往海隅村输送海货,也方便村里的罐头运出去。”于白薇解答摄制团队的疑惑。
  临近村口,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字排开的三辆冷藏车,紧接着才是前往迎接他们的老支书和村干部们。
  “终于回来了。”老支书笑着上前迎于知乐,眼神格外慈祥,“院子一直都有打扫,先回去放包裹吧。”
  于知乐抱了抱他,说:“秋收晚会的时候,文心和葛泰会回来。”
  老支书连声应好,笑容满面。
  村里的路也修整过,尽可能地扩大的同时,又保留了以前杜南枝送来的各种花草。
  整洁美观的环境让摄制组众人不由得发出惊叹。
  除了果树更加茁壮高耸,于家小院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,秋千和面包窑都被维护得很好。
  回到熟悉的地方,爬爬和摩尔一改这两天安静的模样,开始上窜下跳。
  休息了一会,众人前往副业组小院。这儿的格局没变,地方扩大了不少。隔壁副业组小院占地面积扩大了两倍,多增加了几条生产线。
  饭菜由吃食摊的人帮忙制作,她们换着法子做了一桌子应季海货,让齐二的伙伴们吃得都意犹未尽。
  他们刚放下筷子,就看见张晓云像一阵风似的跑出了院子。
  “晓云怎么了?跑这么急。”蓝圆圆好奇。
  陈老解释:“最近国营饭店很忙,海兰她们每天七点多下班,她赶着回去给她娘做饭呢。”
  “她们不是吃完晚饭才下班吗?”蓝圆圆觉得奇怪。
  陈老也不知道原因,只摇摇头。
  于知乐若有所思,但接下来几天都没能分出心思细究原因。她和蓝圆圆轮流出镜介绍,依着台本陪他们拍了虾池、海带养殖架、生产线和制衣小组,还要在他们采访村里老人的时候帮忙将乡音反义词普通话。
  直到他们要跟拍运输小组成员,两人才抽出时间去国营饭店探望胡蓝和胡老三。
  国营饭店的局势比她们想象中还要严峻。
  她们一进门,就看见一个陌生人翘着二郎腿朝胡老三喧嚷,只指挥海隅村的人做事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在故意玩针对。
  “胡蓝,有客人,还不招呼?”那人吩咐。
  胡蓝一见于知乐二人,白眼变成笑脸,说:“你们两个大忙人,可算来看我们了。”
  因为时间一直错开,张海兰几人也没能和她们碰面。她们也扔掉手中抹布、扫把,围住她们。
  那人鼻子喷出一道气,刚想说话就被胡老三拍桌的声音打断,最后哼了一声,跑去二楼包厢偷懒。
  于知乐看几人一脸疲累,说:“不如辞职跟我回京市,食品厂准备建新的生产线了,很缺人手。”
  “扩建?真的吗?”张海兰眼睛发亮。
  她始终没有忘记最初的想法,也很想和姐妹们团聚,不过因为京市食品厂一直没有招人计划,也不好意思开口。
  胡双和文宛白都在京市,胡老三自然也想挪窝,但不知道自己能在生产线做些什么。
  “真的,我后天回京市,你们可以和我一起走。”于知乐应声,扭头提出建议,“胡三哥可以在食堂干,也缺人。”
  她也了解厂里的人事安排,一下给几人找好了岗位。
  胡老三环视店内环境,咬牙做出决定,并当场辞职。
  第206章
  张海兰一行人强调了三遍自己的诉求,她们要辞职。
  “辞职?”男人嘴角的笑意快压抑不住,语气满是不屑,“行啊,写证明,我现在就给你们盖章,你们明天别来了。”
  胡蓝拿来本子,唰唰唰地写了十张辞职申请。
  男人也不含糊,接过证明在右下角盖上印章。盖完章后,他双手抱臂,居高临下道:“以后可别回头求我。”
  饭点到了,客人开始陆续进店。胡老三懒得和他继续争论,只翻了个白眼,便转身忙活去了。
  张海兰几人也没搭理男人,径直返回各自的岗位。
  “圆圆、乐乐,你们等会儿帮我们去结算一下工资,记得拿留存证明。”胡蓝折好纸条,递给
  她们,“路过巷子的时候,顺带通知姥姥、姥爷,让他们去街道办开转户口证明。”
  于知乐二人点头答应。
  胡蓝还想讲两句,可男人不断催促她回柜台,神情比等待的老熟客还急。
  客人们不喜欢这个咋咋呼呼的新主管,看见他的唾沫横飞,赶紧躲得远远的。
  “她们点菜的钱、票,看好了。”胡蓝几乎把单子贴到主管面前,“等会可别冤枉小姑娘吃饭不给钱。”
  男人还真接过扫了几眼,随后冷哼一声,双手抱臂去巡视其他窗口,大声提醒张萍她们不准偷懒,又收获很多白眼。
  等大家交完钱和票,于知乐和蓝圆圆就可以去窗口端菜了。期间,主管死死盯着两人,生怕她们占了饭店的便宜。
  吃过午饭,她们先回家,把消息告诉了两家的四位老人。老人们都经历过不少世面,淡然地接受了这件事,随即出门找人开证明。
  等到她们要出门去结算工资时,四位老人家不仅拿回了证明,还去老友家溜了一圈,带回不少干货特产。
  “来,拿上小甜水,别热着了。”蓝姥姥从东西里翻出两瓶凉沁沁的橘子汽水。
  于知乐二人接过汽水,慢悠悠地喝着,一边走一边感受着镇子这几年的变化。
  路过镇罐头厂时,崭新的门头十分醒目,吸引了两人的注意。而上班的员工们穿着整洁的工作服,个个脸上满是朝气活力。
  蓝圆圆还记得于知乐之前那番言论,说:“乐乐,你真是料事如神,李厂长果然带领镇罐头厂挺过来了。”
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